这次给大家带来的是Steve Krug的《Don’t Make Me Think》读书笔记的最后一章,给大家分析一些开发团队在可用性问题的决策方面不是很成功的情况。
以下原则主要用在开放性的门户网站中,这类网站中用户流量较大,且用户注意力极容易被分散,这时一个Web页面的瞬间识别性直接关系到用户转化率,也就显得尤为重要。
而对一些比较专业的或指定性的网站,政府网站等,用户面临缺少其他选择,网站缺少替代性的情况,以下原则可能没有前者这么性命攸关,但也同样具有相当的指导意义。
废话不多说。
作者Steve在此给出了一个常见场景:项目经理、开发人员、市场人员和设计师就“应不应该在产品列表里使用下拉框”产生了分歧,每个人都站在自己立场和角度上发表了意见。Steve称这种无休止的讨论为毫无意义的“信仰大战”,这种讨论无法解决问题。
(1)每个人都喜欢
作为Web用户本身的我们往往会根据自己的喜好来断定所有人的喜好,讨论中很难不把自己的倾向牵涉进来。绝大多数团队中明智的人并不多。
(2)农场主和牧牛人
导致以上问题的原因在于“职位情绪”。每个人的立场看起来是对立的:设计师们注重有趣的设计,市场人员注重引人注目的广告,技术人员注重网站的性能和先进的技术框架。
而事实上每个人的目标都是一致的,那就是:做出一个优秀的网站。
(3)普通用户的神话
“大部分Web用户和我们一样”这种信仰已经足够让通常的Web设计会议陷入僵局了,然而在此之后还有一个隐藏的更深的信仰:“相信大部分Web用户是弹性的,可以随时变化”。
一旦因为职位和个人原因造成的分歧不分胜负时,讨论者常常会转化为寻找某种方式来确定“大多数”用户喜欢或者不喜欢什么。
但Steve的实验表明:所有Web用户都是独一无二的,所有的Web使用者都是不一样的——因为影响他们喜好的变量实在太多了。所以,没有简单“正确”的答案能满足需要,其实所有仔细考虑,测试和实现和设计就是好的。
(4)对于信仰争论的解药
解药的关键是,不要问这样的问题:“大部分人喜欢下拉框么?”,正确的问题应该是:“在这个页面(或者上下文中),使用下拉框(或这种措辞)可能会使大部分用户产生一种良好的体验么?”
也只有一种方式来回答这种问题:测试。
Steve认为测试不该是一个花费大量金钱,组织大规模实验的过程。而是一个简单,随意,快速迭代的过程。只需要每次找3-4个用户来进行简单的点击实验,不要解释你的网站,而是询问他们的使用体验,并对他们的反馈做出及时调整。
(1)快速迭代,多次优化
相比一次性找齐50个人进行一轮测试,不如分10次,每次测试5个人,会暴露更多的问题,帮你更好的优化你的Web页面。
(2)测试什么,什么时候测试
测试没有“太早”的概念,在设计之前就可以测试同类网站。
(1)好感储存器
想象一个盛满的水杯,每次用户进入一个网站时,好感度都是满的,每碰到一个问题就会洒出一部分水,当水少到一定程度时为止。
(2)降低好感的几种方式:
(3)提升好感的几种方式:
Steve特意强调了一下网站对于特殊群体的照顾,如老年人和残疾人,记得允许调整字号大小,让所有内容都可以通过键盘访问等。
虽然这些会增加额外的工作量,但总是值得的。(个人感觉由于群体的特殊性,大多数网站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可以不予考虑)。
当遇到不好的设计决策却又无法避免时……尽可能坚持你的意见,劝说你的老板。
同时,世事无绝对,试图去理解你老板糟糕的设计想法的背后,用另一种方法来达到他的目的。
这本《Don’t Make Me Think》的读书笔记到此就告一段落啦,总共140页的书,还是很简易大家有空读一下~
虽然是一本2000年左右的书,到如今Web技术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过一些整体Web的设计思路都是很人性的,以人为本总不会过时嘛~希望你们总能有一些新的收获。
关于Web设计的原则与体会(一)
关于Web设计中导航与主页的设计原则(二)
本文由 @M‘Shawn 原创发布。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PEXELS,基于CCO协议
给大家推荐我国新一代大数据用户行为分析与数据智能平台:数极客(https://www.shujike.com),是支持无埋点、前端埋点、后端埋点、API导入四种混合数据采集方式,整合分析用户行为数据和业务数据,可以自动监测网站、APP、小程序等多种渠道推广效果分析,是增长黑客们必备的互联网数据分析软件。数极客支持实时多维分析、漏斗分析、留存分析、路径分析等十大数据分析方法以及APP数据分析、网站统计、网站分析、小程序数据统计、用户画像等应用场景,业内首创了六种提升转化率的数据分析模型,是用户行为分析领域首款应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方法的数据分析产品。
评论已关闭。